close

在還沒參加共學之前,每次我帶潼潼去公園玩溜滑梯,我總是會跟他說:
"走,我們去爬樓梯,溜滑梯有一個梯,就是要你爬樓梯喔。"
所以潼潼接觸溜滑梯之後,幾乎從沒想過要從滑道往上爬,
而我也沒想過會有甚麼問題。
最近看到一則新聞,有個兩歲的小孩在麥x勞的遊戲區,被從溜滑梯上跳下來的哥哥壓到腳骨折,
再加上幾次共學後,潼潼看著其他小朋友有爬滑道的舉動,也開始會由下往上爬,
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。
先說出我得擔心:
我擔心潼潼由下往上爬會擋住別人的路,以至於被撞飛。
我擔心被潼潼擋住的孩子因為要閃避潼潼結果受傷。
我擔心潼潼沒有扶好,就這樣咚咚咚的從高處摔(滾)下來。
我擔心旁邊的家長會說我沒有教好孩子。
我擔心從此潼潼會因為這樣所以不守規矩。
當我把這個問題,提出來高雄共學團討論時,我找到了答案,
希望也能幫助到很擔心孩子喜歡從滑道往上爬的家長。

首先,為什麼要爬樓梯?
對阿,為什麼要爬樓梯? 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?
從下面往上爬明明就比較快速又好玩,為什麼一定要爬樓梯?
想像一下,爬樓梯的動作,再想像一下爬滑梯的動作,
好像爬滑梯對身體造成的刺激比較大,難怪孩子會喜歡爬滑梯。
如果沒有人,或是孩子們之間有種默契,我們為什麼要阻止孩子從滑道爬上去?
因為這樣才會有順序? 因為這樣比較安全? 因為這樣比較不會有紛爭?
如果是因為這樣,那如果前面有個孩子,他就只是想爬樓梯,他根本不想溜下去呢?
又或是,有個孩子,他就是想要爬滑道,然後再走樓梯下去呢?
或者,有個孩子他就是想要站在溜滑梯的最高處看底下的風景呢?
還是,這個孩子就是喜歡有人從她身邊滑過去的感覺呢?
一個溜滑梯,可以有很多種玩法,為什麼要因為我們大人認知,
這樣比較好控管,這樣比較方便,就要孩子軍事化的爬樓梯溜下去爬樓梯溜下去。

不走樓梯就是沒有規矩。
如果選擇有人的時候走樓梯沒人的時候不走樓梯,
會不會造成孩子人前人後一個樣?
(其實這個問題是我問的...。)
感謝團裡的媽媽們給了我很棒的解答,
大家討論的結論是,走不走樓梯和有沒有守規矩是兩回事,
溜滑梯是給孩子們玩的,那孩子要怎麼樣去玩就讓孩子自己決定。
如果這一群孩子,他們協調好一起從滑道往上走,再溜下來,
那麼這一個溜滑梯的規矩就是這樣。
那如果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呢? 這時父母的角色就很重要,
我們要在旁邊做協調,幫忙想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玩法,
不要委屈自己的孩子,也不能讓其他孩子感到不被尊重。
和單獨一個認識的孩子玩時(2人),先照顧年紀比較小的(安全問題),
順著他們兩個協商好的玩法讓他們自由的玩。
和一群認識的孩子玩,當然還是優先照顧小小孩,
然後幫助孩子們找的一個適合大家玩的方法。
和一群不認識的孩子玩,除了照顧小小孩以外,
還要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覺,
孩子們總是會找的一個遊戲的方法,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。
我們人的想法是活的,規矩是死的,遇到每個狀況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,
不過,當然,安全會是唯一最優先的考量。
講了那麼多,還會認為爬樓梯和規矩有很大的關係嗎?
我認為,規矩不是拘泥在爬部爬樓梯那麼小的事情裡來看,
我們的身教,比跟孩子說個十萬八千次還有效果,
與其每次在那邊教孩子見人要叫,不要在馬路上奔跑,不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,
還不如我們大人看到人先打招呼,看到綠燈秒數很少就等下一次,垃圾看到垃圾桶才丟,
規矩和禮貌,都要孩子發自內心的自己想要遵守想要做,
講的文言一點,就是需要長時間的內化,日子久了,
孩子有一天就忽然表現出所謂的規矩和禮貌。

所以,你說溜滑梯該怎麼溜?
答案當然是,小孩想怎麼溜就怎麼溜,在安全的範圍內,
他們要趴著溜躺著溜跪著溜脫光光溜,就讓他們去試去玩。
差點忘了,之前還有提到,旁邊的家長可能會說,"你都不會教自己的孩子嗎?"
甚至更扯一點的是直接動手抓住孩子,叫他一定要去爬樓梯。
這時候,請拿出招牌笑臉,笑笑的跟他說...."我的孩子我自己教,謝謝。"然後優雅的轉身。
心理的os應該是: "老實說,我覺得我的孩子沒有礙著你們ㄟ,就不要阻礙他的探索&發展好嗎?"

當然,在這一切都要在安全的範圍裡!
如同一開始提到的麥x勞2歲孩童骨折的事件,那明顯就是安全上的問題。
大的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下來,除了會壓到下面的人,自己也有可能受傷,大的孩子父母都沒有出面勸說嗎?
小的才2歲,家長看到有大孩子這樣跳還讓小孩去玩,這組父母也有太放心了吧?
應該要在讓孩子進去前就跟大的孩子說有小的孩子要加入了,
如果他這樣跳很有可能會造成自己或是她人受傷,我們可以找一個適合大家的玩法玩....,
我想如果有這個前置動作,可以避免掉很多意外的發生。
全站熱搜